导航菜单
首页 >  罗新远 王光明│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  > 绿色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绿色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绿色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更高效、更具潜力的新型增长方式,能够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性。值得关注的是,绿色经济并非独立的全新赛道,而是与前沿科技、金融市场息息相关。特别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层面,绿色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正成为研究热点。

通俗来说,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旨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统一,生态农业、循环工业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具有高效能、高质量、高科技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是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新业态孕育等手段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可以说,探索两者间的有效结合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人类理应肩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绿色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人类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实践过程中凝练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人类进行劳动生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凭借其颠覆性、渗透性、前瞻性等特征逐步重塑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伦理规范。当下,如何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无疑是一大难题。“绿色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议题的提出,对化学品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保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即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助推绿色经济发展。以农业领域为例,新兴智能化农业器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大大降低了生产劳作对人居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了绿色经济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如GIS与IOT帮助农民进行精准灌溉、装载“北斗”系统的农机在平地、播种等多个环节实现了自动化。种种新兴技术在提高作物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浪费,这对资源匮乏地区来说尤为重要。依托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撑。总体而言,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与核心驱动力,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色经济发展要有效引导产业升级。《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的发布,展现了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决心。其中,产业升级作为新质生产力催生的重要条件,能够加快绿色转型,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淘汰和抛弃传统产业,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的改造”。目前,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巨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其转型升级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亦关乎绿色发展理念的纵深推进。特别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不确定、难预料影响因素激增,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各地纷纷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聚焦云、贵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山区,部分企业正及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矿山采选、冶炼加工等环节融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现了信息分析“自动化”,人员定位“精准化”,核心技术的研发更是令其实现了绿色科学治理、智能高效利用,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达成了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目标。总的来看,若想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时将高、精、尖技术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与配套产业链上,从而催生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

绿色经济发展要着力培育新业态。新质生产力的“新”无外乎三个层面,即新制造、新服务与新业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在此背景下,亟待各方围绕“培育新业态”这一关键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绿色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结合实际来看,共享经济、循环经济等新业态以其独有的优势,在稳岗稳就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亦通过整合闲置资源,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循环经济为例,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以其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和行业原有发展思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三重效益。《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也作出展望,“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万亿吨左右等”。当然,新业态涉及方方面面,数字服务、观光农业、精准医疗均囊括其中。总体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就是要找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落脚点”,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丰富三大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绿色经济发展要切实注入人才动能。历史经验表明,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下推动国家发展、实现生产力的转型飞跃。“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大势所趋、历史之必然,但与之相应的是:两者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特别是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支持。对此,亟待各方携手合作,切实注入人才动能。一方面,要适应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高等教育理应瞄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将

相关推荐: